沙海养路的双向奔赴:当公路成为治沙新地标
“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,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嘱托,始终回响在鄂尔多斯公路人的心头。当黄沙漫卷X662线,我们不仅是公路的守护者,更是沙海中的绿色播种人。
沙柳:与风沙较量的根系
开车行驶在X662线32公里处,工区党支部书记房建军主任望着路边的沙柳苗。"其实我们虽为公路养护单位,但是为了解决沙漠中的路段积沙问题,也在不断进行治沙尝试,沙柳根系大约能深入地下5米,像钢筋网般固住路基,只要能成活,就能挡住沙尘!"他指着去年栽种的沙柳带,本该傲人挺立的沙柳,如今因为雨水太少导致成活率降低。养护工人们正在补种新苗,这场与干旱的拉锯战,每个春天都要从头再来。
防眩板:被风雕刻的细节
巡查至56公里处,断裂的防眩板在风中摇晃如残旗。"这些高分子材料的板材能抗10级以上的风,可沙粒每秒十几甚至几十米的冲击就是天然砂纸。"房建军捡起一块被风吹断的防眩板,沙尘暴正在给公路设施上着特殊"磨损课"。
清沙:与风赛跑的日常
到了62公里处的清沙现场,积沙已与路肩齐平。“车辆一旦冲上沙堆,极易失控。”装载机轰鸣着铲起流沙,数名养护工挥锹配合,汗水和沙尘在养护服外露的皮肤下糊成泥浆。站长宝音抹了把脸:“上午清完这处,下午就可以收工了,最近的风沙太大,昨天晚上为了防止事故,在积沙路段摆放锥桶摆到半夜两点。”每一锹铲起的不仅是黄沙,更是车轮下的平安。
治沙,在鄂托克公路工区的词典里,是养护车上常备的铁锹,是每月清零又复写的清沙台账,是死了再补、补了再种的沙柳苗。当您驾车穿越鄂托克草原,请注意那些在风沙中若隐若现的橙色身影——他们正在把"人进沙退"的故事,一公里一公里地写进大地。